关闭×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玻璃钢/复合材料
1999年 21卷 02期
刊出日期 1999-04-25
研究论文
研究论文
1
范黎,郭顺星,肖培根
墨兰菌根的结构及酸性磷酸酶定位研究
利用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及细胞化学方法,对墨兰菌根的结构和酸性磷酸酶定位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墨兰具有典型的兰科植物根结构,发现该兰花的根的外皮层不具薄壁通道细胞,菌根真菌通过破坏部分根被和外皮层细胞而侵人根的皮层细胞并在细胞内形成菌丝结,侵人的菌丝被染菌皮层细胞质膜和电子透明物质包围,进一步被消化并聚集成衰败菌丝团块。酸性磷酸酶在染菌皮层细胞及包围菌丝的皮层细胞质膜和衰败菌丝细胞壁上有强烈的酶反应,衰败菌丝周围分布有许多单层膜的合酶小泡,它们可相互愈合形成大的合酶泡或与包围菌丝的质膜融合,类似于兰科植物共生原球茎中观察到的现象。说明皮层细胞可主动释放水解酶参与对菌丝的消化。
1999 Vol. 21 (02): 1-3 [
摘要
] (
6163
) [
HTML
0KB] [
PDF
534KB] (
2496
)
1
韦仲新,李德铢,樊熙锴,张香兰
五列本科和肋果茶科花粉外壁超微结构及其与山茶科的系统学关系
借助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五列木科Pentaphylacaceae和肋果茶科 Sladeni-aceae花粉进行了观察,并与山茶科Theaceae若干属的花粉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同时参考了猕猴桃科Actinidiaceae的花粉特征。研究表明,肋果茶科的花粉与山茶科的花粉具有较多的相似性,如其形状和大小与山茶科中厚皮香亚科的几乎一致;而花粉的表面纹饰(粗糙至模糊的皱波状纹饰)则与山茶属,Freziera属和厚皮香亚科部分属的花粉纹饰相类似。从花粉外壁的结构看,肋果茶的花粉与石笔本属和山茶属的更接近,表现为:花粉外壁层次分化明显,复盖层和柱状层均较厚,外壁内层薄。而五列本科花粉除了形状和萌发孔类型与山茶科的相似外,其纹饰特征和外壁结构均与山茶科的差异较大,如五列本科花粉表面近光滑,外壁覆盖层较簿,柱状层很不发达,外壁内层相对较厚等。抱粉学上认为,肋果茶科与山茶科具有更为密切的关系,五列本科则与山茶科较疏远。支持把肋果茶科作为一个属置于山茶科内或作为山茶科的一个亚科。
1999 Vol. 21 (02): 1-3 [
摘要
] (
6378
) [
HTML
0KB] [
PDF
555KB] (
2719
)
1
刘培贵,王向华,土居祥兑
蛛网菌属在我国的首次报道及其全球地理分布
基于蛛网菌属(Arachnocea Moravec)的模式标本及其所有种的分类特征的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其系统分类位置及其分类界定;该属是肉座菌科(Hypocreaceae)中一个较原始类型。糙抱蛛网菌(A.scabrida Doi)采于云南西双版纳;并与日本(主模式)和新西兰标本及其近缘种的标本作了微、宏观解剖形态学的比较,确定了本种的变异范围。该属的现代地理分布格局表明它是一个北半球温带分布属,然而其分布向南延伸至热带,历史上很可能它是一个东南亚热带起源的属,这一地域极可能是该属的物种分化中心。
1999 Vol. 21 (02): 1-3 [
摘要
] (
5136
) [
HTML
0KB] [
PDF
375KB] (
2588
)
1
张文驹,闵天禄
山茶属的细胞地理学研究
本文收集整理了山茶属的细胞学资料,以细胞地理学的方法探讨该属的起源和演化。在山茶属14组119种植物中有10组62种已具染色体数目的报道,54种已知核型,分别占总数的52%和45%。山茶属植物具有稳定的基数 (x=15)和多变的倍性(2X→8X)。每一个组都有二倍体或全为二倍体;多倍体主要出现在Sect.Camallia、Sect.Paracamellia和Sect.Theopsis之中,大多分布在山茶属分布区的西部、北部和西北部,呈现出北多南少的趋势。山茶属的核型遵守Stebbins的从对称向不对称演化的规律,分布中心靠南的组比靠北的组拥有更对称的核型,表明山茶属从南向北进化和扩散。在已具核型资料的组中,Sect.Archecamellia最原始,Sect.Camellia最进化,包括C.yunnanensis的Sect.Heterogenea不可能是山茶属最原始的类群。我们认为山茶属很可能起源于中南半岛,主要向北扩散和进化,在现今的分布中心发生了快速的分化,形成了大量种类。
1999 Vol. 21 (02): 1-3 [
摘要
] (
6941
) [
HTML
0KB] [
PDF
681KB] (
2654
)
1
赵天榜,孙卫邦,宋留高,陈志秀
河南木兰属一新种
落叶乔木,高约5m。一年生小枝黄绿色或灰褐色,幼时被短柔毛,老时光滑。叶革质,宽卵形或倒卵形,长 8-20 cm,宽5-14 cm,上面深绿色,具光泽,幼时被绢毛,老时光滑,叶背淡黄绿色,顶端钝或微凹,稍具短尖,基部楔形,边缘多少反卷,中脉凸起,密被绢毛,侧脉6-10对,稍具柔毛;叶柄黄棕色,长 1.0-3.5 cm,幼时具淡黄色柔毛。花蕾卵圆形,长2.5-3.0 cm,粗 1.3-1.8 cm,有时内含2-4小蕾;花序梗密被长柔毛;花芽顶生和腋生,倒卵圆形,长2.5-3.5 cm,粗 1.3-1.8 cm,外托有灰黄色柔毛的苞片状鞘。花先叶开放,径8-15 cm;花被片9,有时7-10,外轮3片黄绿色或黄白色,较小,极小时萼片状,披针形,长1.0-3.5cm,宽2-6 mm,顶端渐尖,内侧花被6片,花瓣状,白色,匙状长椭圆形,长 6-9 cm,宽2.5-3.5 cm,顶端钝或微凸,具短尖,基部近圆,外侧稍带紫色;花梗淡绿色,幼时密被柔毛;雄蕊多数,长1.0 - 1.2cm,花药长约6 mm,淡黄色至淡紫色,侧裂,顶端具短尖。雌蕊群圆柱形,长 1.8-2.3cm,绿色;心皮多数,狭卵圆形,分离,长 l.2-1.5 cm,柱头黄绿色,弯曲。聚合果圆柱形,幼时绿色,直立,老时下垂,长1.2-1.5cm,粗3-5cm;骨突成熟时暗紫色,具淡黄白色的细疣点突起,顶端钝,具 l-2粒种子;果梗粗8-12 mm,具绒毛。
1999 Vol. 21 (02): 1-3 [
摘要
] (
6076
) [
HTML
0KB] [
PDF
132KB] (
2108
)
1
龚洵,鲁元学,张彦萍,武全安,岳中枢
山玉兰中3-7个胚珠的发现
通过对山玉兰(Magnolia delavayi)两个居群各 10个果的解剖,发现其心皮中的胚珠数目是变化的,1个果上的心皮中分别具有2-7枚胚珠,l心皮具有3、4、5、6和7枚胚珠的数目在木兰属中首次发现。在木兰科中,心皮中所具有的胚珠数目是分属的重要依据之一,木兰属和木莲属是根据心皮中胚珠的数目来划分的,前者具2胚珠,而后者具4-16胚珠。木兰属中具3、4、5、6和7胚珠心皮的发现有力地支持了Baillon所提出的将木莲属与木兰属归并的分类观点.
1999 Vol. 21 (02): 1-3 [
摘要
] (
4519
) [
HTML
0KB] [
PDF
272KB] (
1995
)
1
周丽华,吴征缢
大果构子的分类修订
大果构子(Cotoneaster conspicuus Messel)是构子属(Cotoneaster)中观赏价值尤为显著的种类。自本世纪30年代发表以来,基于这一分布于中国一喜马拉雅地区,形态在该无融合生殖属中相对稳定的类群出现了1个系(Series Conspicui Klotz)、5个种 7个名称(其中 3个为同种加词但根据不同模式即 C.conspicuus Comber; C.conspicuus Marquand;C.conspicuus Marquand ex Klotz; C.decora hort.ex Rehd.;C.nanus(Klotz)Klotz; C.permutatus Klotz; C.plurflorus Klotz)和3个变种(C.microphyllus var.conspicuus Messel;C.conspicuus var.Klotz; C.conspicuus var.decora Russell)的名称,实为 Cotoneaster中因种的划分过细而导致混乱的一个典型。本文在对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和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标本馆馆藏大果拘子标本33号共63份。有关名称的模式7号共9份和大量栽培植物的观察研究基础上,结合实验分类学研究结果对其进行了分类学修订。最终确认它们均属 Cotoneaster conspicuus Messel的同物异名而全部进行了归并。
1999 Vol. 21 (02): 1-3 [
摘要
] (
6445
) [
HTML
0KB] [
PDF
411KB] (
2773
)
1
陈谦海
贵州卫矛属二新
Species habitu E.acanthocarpo Franch. affinis, a quo differt pedunculis brevioribus, 2-3 cm longis,capsulis dense furfuraceis, nonnunquam pauciaculeatis, aculeis 0.5-l nun longis. E.chuii Hand.- Mazz.similis, qui ramulis laevibus, petiolis brevissimis vel nullis, pedunculis gra-cilibus,capsulis laxe aculeatis vel sublaevibus distinguitur.Frutex scandens, radicellis adventitiis;gemmae ovoideae, 4-5 mm longae; ramuli juvenes quadrangulati, dense verrucato - lenticellati.Folia opposita,sempervirentia, crasso - chartacea,Oblonga vel elliptica, 10-13 cm longa, 3.5-5 cm lata,apice acuminata vel acuta, basi late cuneata vel breviter angustata, margine remote serrulata,nervis lateralibus 7-8 - jugis, tenuibus,utrinque nonnihil conspicuis, venulis utrinque obscuris;petioli 8-12 mm longi,verrcuclosi.Dichasia 3 - dichotoma, axillares, pedunculi qudrangulati, 2-3 cm longi;sepala 4, semiorbicu-lata; filamenta gracilia, circ. l.3 mm longa. Capsulae globosae, 6-l0 mm diam.,fusco - brun-neae, apice rotundataense furfuraceae, nonnunquam pauciaculeatae, aculeis 0.5-l mm longis, laxis.
1999 Vol. 21 (02): 1-3 [
摘要
] (
5739
) [
HTML
0KB] [
PDF
154KB] (
2443
)
1
王艇,苏应娟,黄超,朱建明
竹柏类植物的RAPD分析
对鸡毛松(Podocarpus imbricatus)、竹柏(Podocarpus nagi)、长叶竹柏(Podocarpus ryi )、百日青(Podocarpus neriifolius)和罗汉松(Podocarpus macrophyllus)进行了 RAPD分析。经筛选4组80个引物,发现9个引物的带型清晰并呈多态性。采用UPGMA法对求出的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得到的结果显示:本研究中的植物明显地分为3个亚类群,支持在罗汉松属内建立竹柏组的处理方式,不同意把竹柏类从罗汉松属中分离出去成立新科的观点。
1999 Vol. 21 (02): 1-3 [
摘要
] (
4728
) [
HTML
0KB] [
PDF
233KB] (
2237
)
1
闵天禄
山茶属的系统大纲
本文提出了山茶属两个亚属、14组和119种的系统大纲。这个大纲支持建立亚属的分类等级,归并了张宏达(H.T.Chang,1981-1996)系统中的两个亚属和9个组,取消了“亚组”和“系”的分类等级,界定了亚属和组的概念和范围,将已合格发表的300余种的名称订正归并为119种。
1999 Vol. 21 (02): 1-3 [
摘要
] (
6020
) [
HTML
0KB] [
PDF
202KB] (
2502
)
1
胡忠,黄清藻,刘小烛,杨俊波
天麻抗真菌蛋白GAFP-I的一级结构和 cDNA克隆
天麻抗真菌蛋白 Gi-1是从天麻(Gastrodia elat Bl.)顶生球茎分离的 14kD蛋白,它能强烈抑制腐生真菌菌丝的生长,在天麻限制和防止密环菌(Armillaria mellea)侵染球茎的防卫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本文报告GAFP-I的一级结构和cDNA克隆的核苷酸序列。首先测得N-末端7个氨基酸序列为SDRLNSG-用以合成一个简并引物,由天麻营养球茎提取RNA,通过 3’-RACE技术扩增到一个600hp的cDNA片段,直接克隆到 pGE-T载体中测定核苷酸序列。根据cDNA核苷酸序列和用羧肽酶A测得GAFP-I的C-末端为-ASG,确认该cDNA含有429 hp编码区,它编码一条129个氨基酸的GAFP-I和14个氨基酸的C-末端扩展肽。同时,分离和纯化GAFP-I经过羟胺裂解和α-糜乳胰蛋白酶消化产生的肽段,经自动Ed-rnan降解程序测出它们的氨基酸序列。结果表明,由此测出的GAFP-I氨基酸序列和由cDNA核苷酸序列推导出的序列98.%一致。GAFP-I由 129个氨基酸组成,富含 Asn(19)、Gy(14),29和52位间有一对双硫键,计算分子量为13958 Da。GAFP-I与雪花莲(Galanthus nivalis L.)凝集素 LECGNA 2的氨基酸序列有很高的相似性,该凝集素 105个氨基酸全序列与GM-I相应序列之间相同和相匹配氨基酸达65%,包括一对定位相同的双硫键。编码GAFP-I的cDNA核苷酸序列已发GenBank数据库:accession number AF123309。
1999 Vol. 21 (02): 1-3 [
摘要
] (
6120
) [
HTML
0KB] [
PDF
418KB] (
2473
)
1
杨明挚,陈善娜,郡波,刘继梅,黄兴奇
黑子南瓜甘油-3-磷酸酰基转移酶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依据国外报道的南瓜甘油一3一磷酸转酷酶(GPAT)基因的cDNA序列合成相应引物,用 RT-PCR技术,成功地分离了黑子南瓜(Cucurbita ficifolia)GPAT基因的 cDNA片段,并亚克隆到了 pGEM-T载体系统的多克隆位点上,序列分析表明黑子南瓜 GPAT基因的 cDNA序列及递推的氨基酸序列与南瓜(Cucurbita moschata)相比分别具有 98%和 96.5%的同源性。在1188hp中有22个核苷酸发生变化,导致13个氨基酸的改变。
1999 Vol. 21 (02): 1-3 [
摘要
] (
4724
) [
HTML
0KB] [
PDF
256KB] (
2236
)
1
喻阳,刘吉开
二杈狗牙花的化学成分
从二杈狗牙花(Ervatamia divaticata (L.)Burk )中共分离出 8个已知化合物,分别为 3个环菠萝蜜烷型三萜:cycloart-23-ene-3β,25-diol(l),3β-hydroxycycloart-25-ene-24-one(2),cycloeucaleno(3);2个吲哚生物碱ervatamine(4)和tabernaemontanine(5);其他是β一谷甾醇,3β-乙酞-香树脂醇和胡萝卜甙。它们均由波谱方法鉴定。其中环菠萝蜜烷型三萜系首次被发现存在于狗牙花属植物中。
1999 Vol. 21 (02): 1-3 [
摘要
] (
4865
) [
HTML
0KB] [
PDF
243KB] (
2545
)
1
杨叶坤,高诚伟,邱明华,聂瑞麟
苍白秤钩风的炔酸成分
从苍白秤钩风(Diploclisia glaucesences)的茎于中分离到 1个快酸,9-炔-十八酸,其结构通过波谱和化学的方法得到鉴定。经筛选具有PAI-l活性。同时还得到三十碳酸,十一碳酸和β-谷甾醇。
1999 Vol. 21 (02): 1-3 [
摘要
] (
4653
) [
HTML
0KB] [
PDF
199KB] (
2654
)
1
邹澄,赵庆,郝小江,陈耀祖,洪鑫
滇姜花中的新二萜成分——滇姜花素
从滇姜花Hedychium yunnanense根茎中分离到3个二萜成分,分别为滇姜花D(l),圆瓣姜花素 A(2)和 hedychenone(3),(1)为新化合物,其结构经波谱学方法鉴定为 13β-fura-nolabda-6-oxo-7,ll-dien-l7-ol.
1999 Vol. 21 (02): 1-3 [
摘要
] (
5352
) [
HTML
0KB] [
PDF
145KB] (
2597
)
1
邹澄,郝小江,陈昌祥,周俊
茜草乔木酮乙和丙的结构
从小红参(Rubia yunnanensis)中分离鉴定了 2个新的乔木烷型二萜,分别命名为茜草乔木酮乙和丙(rubiarbonone B,C)。用光谱和化学方法证明它们的结构分别为:7β,19α,28-三羟基乔木-9(11)-烯-3-酮和28-乙酚氧基-7β,19α-二羟基乔木-9(11)-烯-3-酮。
1999 Vol. 21 (02): 1-3 [
摘要
] (
4974
) [
HTML
0KB] [
PDF
146KB] (
2701
)
1
龙春林,阿部卓,王红,李美兰,颜亨梅,周翊兰
基诺族传统文化中的生物多样性管理与利用
通过研究基诺族刀耕火种农耕文化,发现在传统土地分类、农事历、轮歇栽培、宗教信仰、采集和狩猎等方面,都包含着对生物多样性的管理和利用的许多内容,其中不少值得借鉴、研究和利用,阐述了古朴的民族传统文化中孕育着生物多样性管理的论点。首次报道了基诺族采集食用的无脊椎动物和传统使用的部分药用植物。
1999 Vol. 21 (02): 1-3 [
摘要
] (
6231
) [
HTML
0KB] [
PDF
653KB] (
2985
)
1
黄民权,卢应京
龙船花种子发育和成熟过程中脂肪酸组成的变化
分析了龙船花 Ixora chinensis种子发育和成熟过程中脂肪酸组成的变异情况,研究的结果支持了作者在其先前发表的文献中所提出的关于辽阳参酸和龙船花酸可能是生物合成相关的,前者可能是后者非常合适的前体或中间体的见解。
1999 Vol. 21 (02): 1-3 [
摘要
] (
4850
) [
HTML
0KB] [
PDF
252KB] (
2404
)
1
汪小凡,陈家宽
矮慈姑的传粉机制与交配系统
对矮慈姑(Sagittaria pygmaea Miq.)的传粉过程与花粉流作了观察,用同工酶遗传标记法对其一个自然居群的异交率作出定量估计。在自然及人工居群中均观察到虫媒传粉,其中有较大比例的近距离传粉。未检出风媒花粉流。自交可育,同时存在雌雄同株和花序内雌雄花异熟等异交机制。异交率估计结果(t=49.9%)表明其交配系统为异交/自交兼性系统。作者认为,其较大比例的自交应归因于同株之不同克隆分株间交配的频繁发生。
1999 Vol. 21 (02): 1-3 [
摘要
] (
5021
) [
HTML
0KB] [
PDF
420KB] (
2995
)
1
胡小辉,陈家宽,王建波,何国庆,葛颁
长喙毛茛泽泻遗传多样性及其与繁育系统的关系
利用聚丙烯酞胺凝胶电泳技术测定了濒危植物长喙毛莫泽泻(Ranalisma rostratum Stapf.)及 3个对照种冠果草[Sagittaria guayanensis ssp.lappula(D.Don)Bogin]、武夷慈姑(S.wuyiensis J.K.Chen et al.)、矮慈姑(S.pygmaea Miq.)共6个自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自花受精和以营养繁殖为主的长喙毛茛泽泻维持较低的遗传多样性,预期杂合度和观察杂合度分别为0.064和0.104。以自花受精为主的冠果草遗传多样性更低,预期杂合度和观察杂合度分别为0.039和0.067。异体繁育但以营养繁殖为主的武夷慈姑遗传多样性比长喙毛茛泽泻的高,预期杂合度和观察杂合度分别为0.lll和0.183。以异体繁育为主和营养繁殖的矮慈姑遗传多样性在这4个种中最高,其预期杂合度和观察杂合度分别是0.155和0.269。4个种的内繁育系数F值全为负值。冠果草、长喙毛茛泽泻、武夷慈姑直至矮慈姑,其异交程度从几乎为零逐渐递增,而其遗传多样性指标也相应地增高。长喙毛茛泽泻的遗传多样性程度高于冠果草但冠果草并不濒危,因此遗传多样性较低并不是濒危的直接原因。
1999 Vol. 21 (02): 1-3 [
摘要
] (
6578
) [
HTML
0KB] [
PDF
383KB] (
2373
)
1
薛春迎,何廷农,刘建全
藏药椭圆叶花锚的胚胎学
本文首次报道了藏药椭圆叶花锚的胚胎学特征。花药四室,药壁发育为双子叶型;绒毡层异型起源,腺质型绒毡层。小抱子母细胞减数分裂为同时型,四分体的排列方式为四面体型;成熟花粉为3一细胞。子房2心皮,而二心皮连接处强烈膨大、内凸,4列胚珠。薄珠心,单珠被,直生胚珠。胚囊发育为寥型。胚乳发育为核型。胚胎发育为茄型酸浆1变型。反足细胞在胚囊成熟时期宿存。承珠盘发达。果实成熟时,种子只发育至球型胚阶段。比较了该种与龙胆族其它属、种的胚胎学特征,发现它们大部分特征是相似的,但在如下3个特征上存在区别:子房二心皮连接处强烈膨大、内凸;直生胚珠;具有发达的承珠盘。其胚胎学特征的系统学和分类学意义有待进一步比较与评价。
1999 Vol. 21 (02): 1-3 [
摘要
] (
5553
) [
HTML
0KB] [
PDF
509KB] (
3168
)
1
王跃华,杨科,马绍宾
宽叶金粟兰滇东北居群的繁殖生物学
对宽叶金粟兰(Chloranthus henryi Hemsl.)滇东北的野外居群和栽培植株花序发育、传粉、结实率、无性繁殖等观察试验的结果显示,宽叶金粟兰以种子繁殖为主,但有时可通过地下合轴茎顶端分支进行无性繁殖。其顶生、侧生花序均能正常开花结实,种子可萌发,在株丛周缘形成新个体。但其顶生花序与侧生花序的雄蕊异形,顶生花序花芽在地下分化形成,雄蕊具明显伸长的3个药隔和4个药室,不产香味,平均结实率63%;侧生2、3级花序在直立枝条顶端叶腋中分化形成,无伸长药隔并仅具2个药室,在顶生花序果脱落后才开花结实,平均结实率76%和83%,略高于顶生花序。传粉实验观察证明其不需要昆虫传粉,为自花授粉可育,不同于本属其它植物。因此其雄蕊异型现象可能是传媒方式改变的结构简化适应。
1999 Vol. 21 (02): 1-3 [
摘要
] (
5560
) [
HTML
0KB] [
PDF
541KB] (
2148
)
1
周丽华,韦仲新,吴征镒
国产蔷薇科李亚科的花粉形态
本文报道了国产李亚科(Prunoideae)10属11种植物花粉形态。花粉近球形至长球形,极轴 20.00-44.12um,赤道轴门17.85-36.95um。极面观三裂圆形,赤道面观椭圆形至圆形。具三孔沟,内孔常为长方形。沟较长,两端较窄。但在 Sinoplagiospermum uniflora中除了3孔沟外,还有周孔沟。花粉外壁明显分化为覆盖层和柱状层,在光学显微镜下表面常模糊,扫描电镜下外壁纹饰均为条纹状。抱粉学结合形态学和细胞学证据说明本亚科为一单系发生的类群。Prinsepia utilis 和Sinoplagiospermum uniflora(Prinsepia uniflora)这两个种在花粉特征和外壁纹饰上差异很大,从而支持将 Prinsepia和 Sinopmplagiospermum分别处理为两个属但不支持将广义的Princepia(含Princepia和Sinoplagiospermum)独立为亚科。此外,由于Exochorda的外壁纹饰同Prunoideae中较原始的类群(如 Laurocerasus)相近,结合细胞学和形态学证据,支持将 Exochord移置至Prunoidea之下。
1999 Vol. 21 (02): 1-3 [
摘要
] (
6987
) [
HTML
0KB] [
PDF
480KB] (
23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