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玻璃钢/复合材料
2004年 26卷 04期
刊出日期 2004-08-25
研究论文
研究论文
1
嵇长久,谭宁华
羽叶鬼灯檠中的单萜二糖苷
从羽叶鬼灯檠(Rodgersia pinnata Franch.)的根茎中分离得到6个单萜二糖苷,它们的结构通过波谱方法分别鉴定为:(E)3,7dimethyl1O[αLrhamn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yl]oct2en7ol (1),(E)3,7dimethyl1O[αLarabinofuranosyl(1→6)βDglucopyranosyl]oct2en7ol (2),geranyl1OαLarabinofu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 (3),geranyl1OαLrhamn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 (4),geranyl1OβDxyl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 (5),geranyl1OαLarabin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 (6)。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单萜二糖苷类化合物系首次在该属中发现。
2004 Vol. 26 (04): 1-3 [
摘要
] (
3684
) [
HTML
0KB] [
PDF
7695KB] (
2781
)
1
黄巧巧,蒋可志,冯建跃,陈关喜
气相色谱/质谱法研究栀子花头香成分
栀子花(Gardenia jasminodes vargrandiflora Nakai.)为茜草科栀子属香花植物,栽培适应性强,花白色,香气浓郁,是我国著名的八大香花之一。其精油可用于多种香型化妆品、香皂香精以及高级香水香精。植物精油是香料工业的重要原料和出口物质,随着香料香精工业的迅猛发展,研究栀子花头香、发展栀子花精油有着越来越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对于栀子花香气成分的研究以超临界CO2萃取,固相微萃取、动态顶空等方法为主,最多鉴定化合物54种(刘百战和高芸,2000),但不同研究者得出的研究报告有时相差很大,其原因可能是方法、原料、产地不同等引起。本文用活性炭吸附丝吸附自然生长状态下活体栀子花的头香成分共鉴定组分86种。
2004 Vol. 26 (04): 1-3 [
摘要
] (
4306
) [
HTML
0KB] [
PDF
129KB] (
3380
)
1
徐虹,郑敏,章军,朱斌琳,张娆挺,袁文杰
三种樟科植物的细胞总DNA提取
为了从富含次生代谢物的樟科植物肉桂、锡兰肉桂、阴香中获得高质量DNA,研究和改进了CTAB法、高盐低pH法和尿素法。改进方法包括:1)在裂解液中加入2% β-巯基乙醇和5% PVP,以防止氧化褐变的发生;2)在酚:氯仿抽提前加入15?mol/L醋酸铵冰浴处理,能降低DNA的黏性。所得DNA的质量和产量经电泳、紫外吸收A260/A280、PCR扩增和限制性内切酶酶切检测, 结果表明改进法提取的DNA质量要比常规法的好。其中改进的CTAB法获得的DNA纯度最高,能用于PCR扩增和限制性内切酶酶切,是提取这3种樟科植物总DNA的最佳方法。
2004 Vol. 26 (04): 1-3 [
摘要
] (
5494
) [
HTML
0KB] [
PDF
235KB] (
4482
)
1
王琼,苏智先
慈竹构件和分株水平总黄酮含量的变化
黄酮类化合物是植物体内重要的次生代谢物质之一。本文采用AlCl3比色法测定了慈竹构件和分株水平总黄酮含量的变化,以探讨其生理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在地上3个构件中,叶的总黄酮含量显著大于枝和秆;1龄分株叶的总黄酮含量显著大于其它4个龄级,而枝和秆的含量在5个年龄间无显著差异;分株上层叶和枝条的总黄酮含量显著多于中下两层的相应构件。叶龄对慈竹叶总黄酮含量有显著的影响,1龄、7龄和9龄叶片的总黄酮含量明显高于其它6个龄级,但是叶龄和总黄酮含量之间无显著线性相关。同时,叶总黄酮含量对季节的变化敏感,2、4和12月含量最高,5月和8月含量最低。在分株水平,1龄分株的总黄酮含量显著大于其它4个龄级。这些结果说明慈竹的总黄酮含量对环境变化具有可塑性,分株水平与叶构件水平总黄酮含量对分株年龄的反应格恐相同。
2004 Vol. 26 (04): 1-3 [
摘要
] (
3617
) [
HTML
0KB] [
PDF
259KB] (
2658
)
1
李宗菊,熊丽,桂敏,李金泽,刘小莉,刘飞虎
非洲菊基因组DNA提取及ISSRPCR扩增模板浓度优化
以改良的CTAB法为基础,对非洲菊基因组DNA提取进行了下述优化:在第二次用氯仿/异戊醇抽提时,加入“PCN”溶液(00675?g PVP,45?μl 10% CTAB+4% NaCl),可明显去除多糖;在材料研磨时加入化学物质M(01000?g Na2SO3,00500?g VC)及N(00200?g VE,01000?g Na2B4O7,00200?g PVP,200?μl β-巯基乙醇),都可去除酚类物质,明显提高DNA及ISSRPCR扩增的质量,但N的效果稍优于M;同时加入M、N及“PCN”,具有明显的优化效果,所提5个样品DNA,平均A260/A280、A260/A230分别为181、202,浓度为0649?μg/μl,片段大小约为49?kb,ISSR扩增带多且清晰、明亮、稳定性及多态性高,表明DNA纯度很高。对扩增反应的最佳模板浓度进行研究表明,所提DNA模板必须稀释30倍(浓度为15~30?ng/μl时),才能扩增出清晰的谱带。
2004 Vol. 26 (04): 1-3 [
摘要
] (
4844
) [
HTML
0KB] [
PDF
229KB] (
4026
)
1
王瑞苓,胡虹,李树云
黄花杓兰与菌根真菌共生关系研究
对黄花杓兰(Cypripedium flavum P.F.Hunt et Summerh.)植株的根进行了一个生长周期的采集和切片观察,发现黄花杓兰具有相应的菌根结构,菌丝的存在状态在各物候期有所不同,可分为5个时期:(1) 4月份联通菌丝时期;(2) 5月份菌丝团时期Ⅰ;(3) 6、7月份无菌丝团时期Ⅰ;(4) 8、9月份菌丝团时期Ⅱ;(5) 10月份无菌丝团时期Ⅱ。可以看出,在植株生活转变期,根细胞内出现菌丝团;在植株完成正常的生命过程中,真菌营养是光合营养的补充;真菌菌丝团也作为植物营养的储存器,菌丝团消解释放营养供给植株。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菌根真菌与黄花杓兰的共生关系的一个方面:植株通过联通菌丝沟通各个细胞的物质交换,菌根真菌利用植株体内物质完成生命活动,菌丝团消解,使真菌所储藏的营养物转化,为植株所利用。
2004 Vol. 26 (04): 1-3 [
摘要
] (
4833
) [
HTML
0KB] [
PDF
287KB] (
3338
)
1
邵剑文,李晓红,韩露,张小平
5种珍珠菜属植物的核型分析
对5种珍珠菜属(Lysimachia L.)植物的核型进行了研究,其中巴东过路黄2n=2x=24=6m+4sm+6st+8t、光叶巴东过路黄2n=2x=24=6m+4sm+6st+8t、临时救2n=2x=24=2m+4sm+4st+14t的核型属首次报道。过路黄2n=2x=24=2m+4sm+6st+12t和星宿菜2n=2x=24=20m+4sm与前人报道的一致。本文还对该属已报道的17种植物的核型资料进行了总结和比较分析,对珍珠菜属植物的核型进化方向作了初步推测。另外对一存疑过路黄(2n=2x=24=2m+6sm+4st+12t)与其近缘种的核型进行了比较研究。
2004 Vol. 26 (04): 1-3 [
摘要
] (
4547
) [
HTML
0KB] [
PDF
242KB] (
2250
)
1
陈吉岳,刘培贵,付建国,李玉
国产羊肚菌菌株的RAPD鉴别
对国内各地收集和采集分离到的15个羊肚菌菌株和1个子实体对照进行了RAPD分析,实验筛选的6个引物对宽圆羊肚菌(Morchella robusta Bond.)子实体及其分离菌株的DNA指纹完全相同,引物OPD-08扩增的RAPD谱带能够将15个供试羊肚菌菌株完全区别开来;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其中一菌株与别的菌株相似系数极低,可能为一杂菌菌株;其余菌株在相似系数07544时,可分为6个大的类群,说明供试菌株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
2004 Vol. 26 (04): 1-3 [
摘要
] (
3871
) [
HTML
0KB] [
PDF
167KB] (
3224
)
1
张绍斌,许介眉,虞泓
云南淡黄花百合10居群核型研究
对云南淡黄花百合10个居群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普洱居群2n=2x=24=4m(4SAT)+8st (1SAT)+12t;大湾居群2n=2x=24=4m(4SAT)+4sm(1SAT)+6st+10t;宝山居群2n=2x=24=4m(4SAT)+4st(1SAT)+16t;元阳居群2n=2x=24=4m(4SAT)+8st(1SAT)+12t;玉屏山居群2n=2x=24=4m(4SAT)+4sm(1SAT)+12st+4t;易门居群2n=2x=24=4m(4SAT)+2sm+14st(1SAT)+4t;峨山居群2n=2x=24=4m(4SAT)+2sm+14st(1SAT)+4t;老鹰地居群2n=2x=4m(4SAT)+2sm+14st(1SAT)+4t;双柏居群2n=2x=24=4m(4SAT)+12st(1SAT)+8t;牟定居群2n=2x=24=4m(4SAT)+8st(1SAT)+12t。研究表明各居群的核型都属于Stebbins的3B型,不同居群间存在染色体类型和随体染色体的多型性,同时还发现了B染色体和4倍体染色体数目变异,本文最后讨论了云南淡黄花百合种内居群间核型分化的原因。
2004 Vol. 26 (04): 1-3 [
摘要
] (
4801
) [
HTML
0KB] [
PDF
260KB] (
2632
)
1
周守标,秦卫华,余本祺,崔影,汪恒英,王晖
安徽产石蒜两个居群的核型研究
观察了石蒜(Lycoris radiata)两个不同居群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发现野生石蒜在一个植株的不同根尖细胞里,存在两种倍性的细胞,如生于宣城敬亭山的居群既有正常三倍体:2n=33=18st+15T,属于“4A”核型;还有异常二倍体:2n=20+1B=2st+18T+1B,属于“4B”核型;生于芜湖的居群核型为:2n=20+1B=1m+9T+4t+6st+1B和2n=20+1B=1M+9T+10st+1B,属于“3B”和“3C”核型。
2004 Vol. 26 (04): 1-3 [
摘要
] (
4428
) [
HTML
0KB] [
PDF
209KB] (
2496
)
1
杭悦宇,黄春洪,穆森,徐珞珊
盾叶薯蓣叶片形态多样性研究
盾叶薯蓣不同单株、同株不同部位叶片形态变异较大。利用数量分类和统计的方法,以11个居群的82个盾叶薯蓣单株为材料,对各居群叶片的7个形态特征值进行了测量,并以此计算出5个导出值。统计表明,各个特征值变异很大,相对标准误差均超过了02;UPGMA法将82份单株聚为3个大类群,第一组为长叶型,第二组为宽叶型,第三组为普通型,大部分叶片属于第三组。同株不同部位叶片形态差异比较结果表明, 基部和中部叶片差异较大,而中部和上部叶片形状接近。同一单株不同部位叶斑纹和叶尖类型相同。
2004 Vol. 26 (04): 1-3 [
摘要
] (
4023
) [
HTML
0KB] [
PDF
216KB] (
3060
)
1
周世良,FUNAMOTO Tsuneo,文军
六道木属六道木组种间关系的AFLP分析和黄花六道木中国分布新记录的认定
用荧光标记AFLP技术对东亚产六道木属六道木组作了系统关系分析。我们采用5对AFLP引物,对六道木属9个物种,锦带花属和猬实属各1个物种共16份样品进行分析,共获得988个位点。不同引物所获得的结果具有很高的相容性,Mantel相关系数为0725~0919,说明AFLP技术适用于六道木属的种间关系分析。用邻接法(neighborjoining)对16个样品988个位点的分析生成的系统树获得很高的自展分析(bootstrap)支持率。树系图表明,猬实属与六道木属管花六道木组有密切的关系。在六道啪组内,温州六道木与糯米条的关系密切,单花六道木与大花六道木差异很小,黄花六道木与日本产的近缘种组成一单系分支。本文认定,根据形态特征鉴定浙江永嘉的标本为黄花六道木(Abelia serrata Sieb.et Zucc.)是正确的,属中国分布新记录。文章最后补充描述了中国产的黄花六道木。黄花六道木在中国的发现进一步证明中国植物区系与日本植物区系的密切关系。
2004 Vol. 26 (04): 1-3 [
摘要
] (
4852
) [
HTML
0KB] [
PDF
11951KB] (
2959
)
1
孜比尔尼沙·吾买尔,阿孜古丽·克依木,阿不都拉·阿巴斯
褐梅衣属地衣的中国新记录种
对喀纳斯自然保护区所采集的褐梅衣属地衣(Melanelia Essl.) 160多号标本进行了整理及分类,鉴定出该属的2个中国新记录种——托敏氏褐梅和无毛褐梅,并对此2种进行详细的描述。
2004 Vol. 26 (04): 1-3 [
摘要
] (
4015
) [
HTML
0KB] [
PDF
99KB] (
2552
)
1
田欣,李德铢
槭树科植物广义形态学性状分支分析
通过45个广义的形态学性状对槭树科(Aceraceae)尤其是槭属(Acer L.)的主要类群做了分支分析,结果显示:1)槭属内由于各类群分布着较多的同塑性状状态,而难以为属下组间关系的解决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通过对具体的性状状态分布分析显示,对于象槭属这样在形态上分化较大的类群,由于多数分类性状在不同类群间经历了平行和逆转演化,因而在较低分类阶元水平很难选择合适的性状来通过分支分析构建其系统发育;2)鸡爪槭组(section Palmata)作为整个槭属的基部类群,虽然支持率较低,但与其它类群相比在槭属内维持了较多的原始性状;3)金钱槭属(Dipteronia Oliv.)的两个种作为单系得到了100%的靴带支持,且和槭属作为姐妹群也得到了较好的支持。
2004 Vol. 26 (04): 1-3 [
摘要
] (
4400
) [
HTML
0KB] [
PDF
351KB] (
3698
)
1
袁志忠,包维楷
川西地区岷江柏种群生命表与生存分析
岷江柏(Cupressus chengiana S.Y.Hu)是国家II级保护植物,处于渐危状态,由于缺乏种群结构的研究限制了对该种的全面认识和有效保护。本文调查分析了岷江柏种群的年龄结构,编制了岷江柏种群的特定时间生命表,绘制了种群的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和消失率曲线,并用4个生存函数对该种群进行了生存分析。结果表明,川西地区岷江柏种群处于中龄林阶段,种群存活曲线属DeeveyIII型,年龄结构呈增长型,死亡率曲线与消失率曲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这一发育过程中有两个死亡高峰,一个出现在幼苗向幼树的过渡期(5~15?a),环境胁迫是幼苗高死亡率的关键,另一个出现在从中龄向老龄过渡的阶段(130~230?a),环境制约以及人为砍伐是高死亡率的根本原因。种群生存分析表明,岷江柏种群累计死亡率单调增加,生存率单调下降,130年以后种群的累计死亡率均超过95%,生存率都不足5%,危险率超过了生存率;种群发育过程总体表现为前期增长,中期稳定,后期衰退。对大小结构与年龄结构的对比分析表明,目前广泛采用的大小结构代替年龄结构的分析方法对岷江柏这样的长寿慢生树种误差较大。
2004 Vol. 26 (04): 1-3 [
摘要
] (
4248
) [
HTML
0KB] [
PDF
301KB] (
3220
)
1
陈心启,刘仲健
中国兰科杓兰属一新种及一新变种
对云南东南部兰科新种麻栗坡杓兰(Cypripodium malipoense)和新变种大围山杓兰(Cypripedium lichiangense vardaweishanense)作了描述。麻栗坡杓兰与文山杓兰(Clentiginosum)相近,区别点在于新种叶淡黄色而有紫斑,色泽与花瓣及唇瓣极为相似;花瓣明显较短,仅稍长于唇瓣。新变种大围山杓兰与原变种的不同在于中萼片黄绿色,疏生紫红色斑点;花瓣仅稍长于唇瓣;唇瓣囊口有一黑色圈。
2004 Vol. 26 (04): 1-3 [
摘要
] (
4618
) [
HTML
0KB] [
PDF
231KB] (
3114
)
1
吴玉虎
大通河流域植物区系
大通河流域共有野生种子植物77科、368属、1 154种。分别占本区所属的青藏高原植物亚区唐古特地区总科数的8556%、总属数的7244%、总种数的5050%。区系特征如下:(1)本区是唐古特地区一个值得提倡大力保护的植物模式标本的集中产地,种类相对较丰富。(2)属的分析表明,本区属于以北温带成分,特别是欧亚大陆温、寒地带典型成分为优势的,兼具温性、寒温和高寒类型的温带区系性质。(3)区系具有年轻和衍生的性质。具体表现在木本类型较少,多年生草本多,缺乏古老的和原始的类群,一些中国特有属种为衍生类群。(4)作为青藏高原的边缘地带和过渡区系,本区系在受到我国华北区系和西南高山区系的双重影响的同时,保持了其高原、高山类型的区系性质。(5)为我国黄土高原植物区系向青藏高原植物区系过渡的代表区系之一。本文的分析表明,在中国种子植物区系分区中,本区属于青藏高原植物亚区中的唐古特地区。
2004 Vol. 26 (04): 1-3 [
摘要
] (
4048
) [
HTML
0KB] [
PDF
382KB] (
25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