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玻璃钢/复合材料  
 
2000年 22卷 01期
刊出日期 2000-02-25

研究论文
研究论文
1 丁炳阳,陈根荣,程秋波,陈豪庭,郑卿洲,叶立新
浙江凤阳山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的统计分析
在野外调查和分类处理的基础上,报道了浙江凤阳山种子植物区系的统计分析结果。现知凤阳山有种子植物164科、659属、1488种(含种下分类群)。科、属、种的分布区类型分析表明:科的分布区类型以泛热带分布最多(40.9%),其次是世界分布(20.7%)和北温带分布(19.5%),温带分布少于热带分布(47:81);属的分布区类型以泛热带分布最多(20.5%),其次是北温带分布(18.0%)和东亚分布(17.1%),温带分布略多于热带分布(308:277);种的分布区类型以中国特有分布最多(46.9%),其次是东亚分布(26.0%)和热带亚洲分布(13.7%),温带分布远多于热带分布(501:264),显示出明显的亚热带山地植物区系的性质。以区系分区区划作为分析地理分布特征的单位,将凤阳山的中国特有分布型划分为9个亚型,以华东-华中-华南分布亚型占有最大的比例,反映上述区系的密切联系。
2000 Vol. 22 (01): 1-3 [摘要] ( 6544 ) [HTML 0KB] [ PDF 448KB] ( 3350 )
1 汤彦承
中国植物区系与其它地区区系的联系及其在世界区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基于吴征镒将中国全部种子植物3238个属的分布区划分为15个大类型和34个变型的基础上,简要地讲座了中国植物区系与其它地区区系的联系,以及它在被子植物起源方面的作用。
2000 Vol. 22 (01): 1-3 [摘要] ( 6363 ) [HTML 0KB] [ PDF 1053KB] ( 4512 )
1 赵庆,邹澄,郝小江,陈耀祖
滇姜花中的新二萜成分——滇姜花戊素(英文)
从滇姜花根茎中分离到1个新二萜成分,命名为滇姜花戊素(1),其结构经波谱学方法鉴定为13β-furanolabda-8(17), 11-dien-6β, 7α-diol。
2000 Vol. 22 (01): 1-3 [摘要] ( 4636 ) [HTML 0KB] [ PDF 190KB] ( 2825 )
1 杨庆雄,杨崇仁
云南永善产蜘蛛抱蛋的甾体成分
从云南省永善县产的百合科植物蜘蛛抱蛋(Aspidistra elatior)根状茎中分离得到8个甾体化合物。其中6个为已知的甾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5S)-3β-hydroxy-spirost-5-ene 3-O-β-D-glucopyranosyl(1→)[β-D-xylopyranosyl(1→3)]-β-D-glucopyranosyl(1→4)-β-D-galactopyranoside(1),(25S)-26-O-β-D-glucopyranosyl-furost-5-en-3β,22ζ,26-triol3-O-β-D-glucopyranosyl(1→)[β-D-xylopyranosyl(1→3)]-β-D-glucopyranosyl(1→4)-β-D-galactopyranoside(2), tupiloside H (3), neopentrogenin 5-O-β-D-glucopyranoside(5), tupstroside G(6)和neopentrogenin (7)。化合物4为新的甾体皂甙,命名为蜘蛛抱蛋甙A (aspidoside A),8为一新的甾体皂甙元硫酸盐,命名为蜘蛛抱蛋甙元A (aspidistrogenin A)。二者的化学结构分别测定为1β,2β,3β,4β,5β-pentahydroxy-spirost-25(27)-ene 5-O-(-D-glucopyranoside和(25S)-spirost-1β,2β,3β,4β,5β-pentol 2-sulfate。化合物1,2,3和6为首次从蜘蛛抱蛋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2000 Vol. 22 (01): 1-3 [摘要] ( 6013 ) [HTML 0KB] [ PDF 436KB] ( 2563 )
1 杨叶坤,高诚伟,邱明华,聂瑞麟
圆果雪胆中的皂甙成分
从圆果雪胆(Hemsleya amabilis)的块茎中分离到10个化合物,其中3个雪胆皂甙是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得到,它们的结构通过光谱和化学的方法鉴定为齐墩果酸-3-O-α-吡喃阿拉伯糖(1→3)- β-葡萄糖醛酸甙,28-O-β-D-吡喃葡萄糖齐墩果酸3-O-α-吡喃阿拉伯糖(1→3)- β-D-葡萄糖醛酸,28-O-β-D-吡喃葡萄糖齐墩果酸3-O-[β-D-吡喃葡萄糖(1→2)]-[α-吡喃阿拉伯糖(1→3)]- β-D-葡萄糖醛酸。同时还得到雪胆甲素,雪胆乙素,雪胆乙素甙,齐墩果酸和β-谷甾醇等。
2000 Vol. 22 (01): 1-3 [摘要] ( 5270 ) [HTML 0KB] [ PDF 398KB] ( 2592 )
1 陈纪军,朱侦禄,罗士德
慈溪麦冬甙A和B的结构
从浙江慈溪产中药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m)中分离得到2个新的C27甾体甙—慈溪麦冬甙A(2)和B(3)以及已知甙ophiogenin 3-氧-α-L-鼠李糖(1→2)-β-D-葡萄糖吡喃甙(1)。根据光谱和化学证据推定2个新化合物的结构为ophiogenin 3-氧-α-L-鼠李糖吡喃基(1→2)[β-D-木糖吡喃基(1→3)]-β-D-葡萄糖吡喃甙(2)和ophiogenin 3-氧-α-L-鼠李糖吡喃基(1→2)[β-D-木糖吡喃基(1→3)][β-D-葡萄糖吡喃基(1→4)]-β-D-葡萄糖吡喃甙(3).
2000 Vol. 22 (01): 1-3 [摘要] ( 5570 ) [HTML 0KB] [ PDF 507KB] ( 2777 )
1 周志宏,张颖君,杨崇仁
怒茶素—怒江山茶的一个新黄酮甙
用葡聚糖凝胶和树脂层析技术从云南省昆明地区产怒江山茶(Camellia saluenensis Stapf ex Bean)的鲜叶中分离到11个酚类化合物,其中10个分别 鉴定为已知的槲皮素类黄酮化合物及原花色素类化合物。另1个为新的黄酮甙,经光谱与化学方法测定,其化学结构为槲皮素-3-O-β-D-木吡喃糖基(1→2)-α-L-鼠李吡喃糖基(1→6)-β-D-葡萄吡喃糖甙,命名为怒茶素。
2000 Vol. 22 (01): 1-3 [摘要] ( 5714 ) [HTML 0KB] [ PDF 459KB] ( 2338 )
1 高锦明,董泽军,刘吉开
蓝黄红茹的化学成分
从野生真菌蓝黄红菇Russula cyanoxantha Schaeff. Fr.子实体中分得6个化合物,经光谱法分别鉴定为4个麦角甾醇:5α,8α-epidioxy-(22E,24R)-ergosta-6,22-dien-3β-ol 1,5α,8α-epidioxy-(24S)-ergosta-6-en-3β-ol 2,(24S)-ergosta-7-ene-3β,5α,6β-triol 3,(22E,24R)-ergosta-7,22-dien-3β,5α,6β-triol 4 (cerevisterol)以及D -阿洛醇 (D-allitol)和硬脂酸 (stearic acid )。其中化合物1 、2为麦角甾醇过氧化物。3和D-阿洛醇为首次发现存在于高等真菌中。
2000 Vol. 22 (01): 1-3 [摘要] ( 5228 ) [HTML 0KB] [ PDF 315KB] ( 3177 )
1 郝小燕,谭宁华,周俊
黔产天麻的化学成分
从黔产天麻(Gastrodia elata Bl.)中分离得到1个新的含氮化合物,命名为天麻羟胺(gastrodamine,Ⅰ), 经波谱分析,确定其结构为双—(对羟苄基)羟胺。除β-谷甾醇和胡萝卜甙外,同时还分离鉴定了3个已知化合物:L-焦谷氨酸(Ⅱ)、柠檬酸单甲酯(Ⅲ)、柠檬酸双甲酯(Ⅳ),其中化合物Ⅱ和Ⅳ为首次报道从天麻中得到.
2000 Vol. 22 (01): 1-3 [摘要] ( 6320 ) [HTML 0KB] [ PDF 274KB] ( 2920 )
1 杨辉,候爱君,姜北,林中文,孙汉董
三台花中的一新奇化合物─Serratumin A
从云南西双版纳产的三台花(Clerodendrum serratum var. amplexifolium Moldenke)的地上部分分离到6个化合物, 它们的结构通过波谱解析(包括2D NMR 技术)得到鉴定.其中化合物1是一新奇的单萜烯酸和单糖衍生物的缩合物,命名为serratumin A(1);化合物2~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2000 Vol. 22 (01): 1-3 [摘要] ( 4864 ) [HTML 0KB] [ PDF 429KB] ( 2355 )
1 杨仁洲,郑祥慈,吴淑君,谢海辉,魏孝义
番荔枝化学成分研究(7)
从番荔枝(Annona squamosa L.)种子中得到化合物1、2和4,化合物2和4分别为已知化合物motrilin(莫垂林,2)和bullatanocin(布拉他诺辛,4)。化合物1的化学结构经IR、MS、1H NMR及13C NMR谱分析及其乙酰化物(1a)的MS、1H NMR谱分析推定如(1)式并命名为22-表-莫维查灵(22-epi-molvizarin)。
2000 Vol. 22 (01): 1-3 [摘要] ( 5137 ) [HTML 0KB] [ PDF 220KB] ( 2770 )
1 李茂寅,赵德修,邢建民,赵丽丽
水母雪莲愈伤组织培养和黄酮类化合物的形成
8种基本培养基对水母雪莲(Saussurea medusa Maxim)愈伤组织生长和黄酮类形成影响不同,MS培养基较有利于愈伤组织生长和黄酮类形成。碳源、氮源、植物激素对愈伤组织生长和黄酮类形成影响较为显著。从MS培养基修饰得到的M-13培养基培养的愈伤组织生长量和黄酮类产量比原培养基分别提高33%和82%,达到21.00gDW/L和1.89g/L。通过TLC和HPLC初步分析和鉴定,证明M-13培养基上培养的愈伤组织能够形成2种有效黄酮类成分金合欢素(jaceosidin)和高车前(hispidulin),其含量分别占黄酮类的22%~24%和0.15%~0.17%,这种百分率与MS培养基培养下的2种黄酮没有明显差异。
2000 Vol. 22 (01): 1-3 [摘要] ( 6044 ) [HTML 0KB] [ PDF 364KB] ( 2934 )
1 何维明,钟章成
绞股蓝雌雄种群觅源行为和繁殖对策比较
绞股蓝(Gynostemma pentaphyllum)雌雄异株,种群性比偏雄。作者利用比较生态学方法,从行为生态学角度探讨相同生境中绞股蓝雌雄种群的觅源行为和繁殖对策,得到如下初步结果和结论:(1)绞股蓝雄性种群的主枝生物量比显著大于雌性种群,这意味着雄性种群的营养繁殖投资显著增加,而两性种群在其它结构中的生物量分配无显著差异;(2)雌性种群的叶面积比和单位叶面积比雄性种群显著增加,这与两性种群的繁殖过程紧密相联;(3)雌雄种群在繁殖特征方面存在明显差异;(4)雄性种群个体间绝大多数行为特征的变异大于雌性种群;(5)雄性种群的低消耗、高效率、高潜力以及营养繁殖投资较高可能是绞股蓝种群性比偏雄的原因之一.
2000 Vol. 22 (01): 1-3 [摘要] ( 5203 ) [HTML 0KB] [ PDF 245KB] ( 2765 )
1 陈世龙,何廷农,刘建全,洪德元
峨眉双蝴蝶的胚胎学研究
首次报道了峨眉双蝴蝶Tripterospermum cordatum(Marq.)H. Smith的胚胎学特征,研究结果用以讨论双蝴蝶属的系统演化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花药四室;药壁发育为双子叶型;绒毡层属单型起源,细胞具单核,属腺质型绒毡层,药隔处的绒毡层细胞形成类胎座,其余部位的绒毡层细胞仍为一层细胞;在花药成熟时,花药的药室内壁纤维状加厚且柱状伸长,表皮细胞减缩退化,纤维状加厚不明显。成熟花粉为3-细胞型。子房为2心皮,1室,侧膜胎座。胚珠为4或8列的Hypertropous胚珠类型。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形成的4个大孢子呈直线式排列,合点端的大孢子具功能。胚囊发育为蓼型。珠孔受精。胚乳发育为核型。胚胎发育为茄型酸浆II变型。通过比较双蝴蝶属与蔓龙胆属和龙胆属的胚胎学特征表明,双蝴蝶属在一些重要的胚胎学特征上与蔓龙胆属和龙胆属均存在较大差异,故将该属作为一独立属处理较为合适
2000 Vol. 22 (01): 1-3 [摘要] ( 5042 ) [HTML 0KB] [ PDF 5244KB] ( 2615 )
1 周丽华,韦仲新,吴征溢
国产蔷蔽科苹果亚科的花粉形态
对国产蔷薇科(Rosaceae)苹果亚科(Maloideae)16属18种及1变型进行了植物花粉形态的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本亚科花粉呈单粒存在,花粉近球形至长球形,极面观常呈三裂圆形,赤道面观椭圆形至圆形。本亚科的花粉在全科中是最大的,极轴为18.62~45.65μm,赤道轴为 18.36~40.8μm。最大花粉见于Crataegus pinnatifida,为(28.85~45.65)μm×(25.5~40.8)μm, 最小花粉见于Pyracantha augustifolia,为(18.62~24.45)μm×(18.36~26.01)μm。三孔沟,内孔为长方形。沟较长,两端较窄。外壁在光学显微镜下常模糊,扫描电镜下见有穴状、皱波-穴状、条纹-穴状、条纹状等纹饰变化。Maloideae的外壁纹饰同Rosaceae其余3个亚科相比显得较为原始且分化程度不高。孢粉学特征表明,花粉的外壁纹饰对Maloideae在Rosaceae 4个亚科中的系统排序以及Maloideae亚科下的分族和演化等问题的研究方面可能具有较大意义。
2000 Vol. 22 (01): 1-3 [摘要] ( 6337 ) [HTML 0KB] [ PDF 5421KB] ( 3496 )
1 李德株,郭振华
云南竹亚科一些属种的增订
报道了云南竹亚科新名称1个,新组合1个,新异名1个,发现1个不合格名称,1个属在云南分布的新记录和1个种在我国分布的新记录。同时讨论了单枝竹属和空竹属的地理分布。
2000 Vol. 22 (01): 1-3 [摘要] ( 5627 ) [HTML 0KB] [ PDF 209KB] ( 2509 )
1 衣艳君,高谦
中国大粤苔科一新记录属
(Department of Biology, Qufu Normal University, Qufu 273165)GAO Chien(Institute of Applied Ecology,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enyang 110015) Key words:Cephaloziaceae; Cladopodiella; China
2000 Vol. 22 (01): 1-3 [摘要] ( 4504 ) [HTML 0KB] [ PDF 257KB] ( 2314 )
1 王虹,阿布都拉.阿巴斯,范兆田,赵建成
四种旱生藓类植物的比较结构学观察
对新疆产的4种藓类植物茎、叶的表面及内部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尖叶大帽藓(Encalypta rhabdocarpa Schwaegr.)茎的中部结构类似于种子植物(单子叶)根的内皮层,其茎表皮也有类似于种子植物表皮毛(腺毛)的腺体。在阔叶紫萼藓(Grimmia laevigata (Brid.) Brid.)茎的中轴部,厚角组织发达,数层皮部厚壁组织也很发达。小石藓(Weisia controversa Hedw.)叶中肋之中有小形厚壁细胞。弯叶墙藓(Tortula reflexa Li)的茎呈多棱形,表皮层具很厚的“树皮状”老皮,其叶表皮细胞密被马蹄形及叉状粗疣。这些特征反映了该类群植物由低等向高等演化的趋势,并可作为分类学依据之一。
2000 Vol. 22 (01): 1-3 [摘要] ( 5858 ) [HTML 0KB] [ PDF 3845KB] ( 3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