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丁艳来, 赵团结, 盖钧镒 %T 中国野生大豆的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特异性分析 %0 Journal Article %D 2008 %J 生物多样性 %R 10.3724/SP.J.1003.2008.07286 %P 133-142 %V 16 %N 2 %U {https://www.biodiversity-science.net/CN/abstract/article_7017.shtml} %8 2008-03-20 %X

野生大豆(Glycine soja)是栽培大豆的祖先, 为东亚特有种, 大部分分布在中国。我们采用52对SSR引物和10个植物学性状, 以遗传丰富度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为指标, 对来自中国3个地理生态区域涉及24个省区的196份野生大豆所构成的代表性样本的遗传变异进行了研究, 以期从分子水平和表型水平两个层面上揭示中国野生大豆遗传多样性和地理生态特异性。结果表明: 中国野生大豆群体SSR位点的等位基因平均丰富度 (NA)和平均Simpson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16.1和0.852, 高于栽培大豆 (NA = 11.4, H = 0.773), 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明显高于栽培群体。3个地理生态群体中南方群体多样性最高(NA = 12.9, H= 0.842), 黄淮海群体最低(NA= 11.4, H= 0.805), 东北群体居中(NA= 12.5, H= 0.834)。群体间存在遗传分化, 不同群体具有不同的特异等位基因, 位点AW132402 (A2连锁群)、Satt522 (F)、satt150 (M)、Sat_332 (D1a)、Satt046 (K)、sct_190 (K)等的一些等位基因只在特定群体出现, 表现出群体分化后的生态特异性。中国野生大豆植物学性状的群体变异丰富, 平均Simpson多样性指数为0.710。地理群体间存在分化, 最明显的是生育期性状的分化, 反映了地理、光照和温度等生态因子的选择作用, 其中南方地理群体多样性最高(H = 0.671)。SSR分子标记和植物学性状所获结果相对一致, 表明中国野生大豆地理群体间性状分化有其遗传分化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