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董洪进, 彭华. 基于形态和分子证据的大花忍冬复合群的种间关系[J]. Plant Diversity, 2014, 36(02): 133-141. |
[2] |
孔航辉1, 高乞2, 罗艳3, 杨亲二1. 国产乌头属(毛茛科)的种子形态及其系统学意义[J]. Plant Diversity, 2013, 35(3): 241-252. |
[3] |
张大才, 李双智, 候雄辉, 张明启. 川西高原12种风毛菊属植物瘦果形态和发芽特征[J]. Plant Diversity, 2013, 35(3): 273-279. |
[4] |
张发起1, 付鹏程1、2, 高庆波1, 李印虎1、2, Gulzar Khan1、2, 陈世龙1. 蒺藜科及由其分出的两新科四种植物种子形态特征比较研究[J]. Plant Diversity, 2013, 35(3): 280-284. |
[5] |
高庆波1、2, 张发起1、2, 付鹏程1、3, 刑睿1、3, 李印虎1、3. 青海省五种葱属植物的种皮微形态[J]. Plant Diversity, 2013, 35(3): 285-289. |
[6] |
王东超1、2, 吴杰3、5, 杨永红1, 陈家辉2、3、4, 杨永平3、4. 叶表皮蜡质纹饰特征的种内变异——以青藏高原地区的紫花针茅和小叶棘豆为例[J]. Plant Diversity, 2013, 35(3): 348-354. |
[7] |
向春雷1, 陈丽1, 陈亚萍1、2, 胡国雄1、2, 彭华1. 铃子香属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J]. Plant Diversity, 2013, 35(1): 1-10. |
[8] |
王东超1、2, 杨永平1、3, 陈家辉1、3, 李馨4. 28种柳属植物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J]. Plant Diversity, 2012, 34(5): 430-442. |
[9] |
邵文1, 陆树刚1, 商清春2. 假瘤蕨属 (水龙骨科) 植物叶表皮特征的比较研究[J]. Plant Diversity, 2011, 33(2): 174-182. |
[10] |
卢金梅, 成晓, 李德铢. 贯众属的叶表皮特征[J]. Plant Diversity, 2010, 32(05): 381-. |
[11] |
郭莉娟1, 2,王志华1, 2,李捷1 . 美洲鳄梨属植物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J]. Plant Diversity, 2010, 32(03): 189-203. |
[12] |
张嵘梅1 , 2 , 陈文红1 , 税玉民1, 陈少瑜3 , 魏志丹1 , 2 . 中国秋海棠属植物的叶表皮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J]. Plant Diversity, 2008, 30(6): 665-678. |
[13] |
曹丽敏1 , 2 , 夏念和1 . 中国无患子科的叶表皮特征及其系统学意义[J]. Plant Diversity, 2008, 30(04): 405-421. |
[14] |
陈家辉1 , 2 , 孙 航1 , 杨永平1 . 柳属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J]. Plant Diversity, 2008, 30(01): 38-46. |
[15] |
林娜娜1 , 2 , 王 红1 , 李德铢1 . 东亚帚菊木族及其相关类群的叶表皮形态比较[J]. Plant Diversity, 2008, 30(01): 51-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