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李月辉, 胡志斌, 冷文芳, 常禹, 胡远满 %T 大兴安岭呼中区紫貂生境格局变化及采伐的影响 %0 Journal Article %D 2007 %J 生物多样性 %R 10.1360/biodiv.060099 %P 232-240 %V 15 %N 3 %U {https://www.biodiversity-science.net/CN/abstract/article_7029.shtml} %8 2007-05-20 %X 本文根据紫貂(Martes zibellina)行为生态学特征, 利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技术, 将大兴安岭呼中区紫貂生境划分成最适、一般适宜和非适宜三种类型。以其紧邻的呼中自然保护区核心区1989年的生境格局代表呼中区1970年开发前的原始生境, 揭示原始生境、1989年、2000年3个时期紫貂生境格局及变化。结果表明, 1970–2000年紫貂生境格局持续恶化, 已极不利于紫貂的生存。适宜生境向非适宜生境呈单一方向转变, 且适宜生境由沟谷两侧向远离河谷的森林腹地大幅度萎缩。生境格局变化与经营时间长短关系密切, 原始状态是以适宜生境为基质的均质状态, 开发至一定时期, 生境格局的异质化程度增大, 继续开发则异质化程度又减小, 形成以非适宜生境为基质的相对均质状态。大于巢区最小面积(4km2)的生境斑块的面积百分比、斑块密度明显下降, 斑块间距离显著增大。进而对导致生境格局变化的要素进行分析后发现, 持续采伐是紫貂生境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采伐改变了植被条件, 而植被条件的非适宜性造成了紫貂非适宜生境。1989–2000年的采伐格局也并不合理, 各年伐区在研究区内均匀分布, 采伐设计时没有考虑动物生境保护。但可以推断, 1999年后开始逐步实施的“天然林保护工程”有利于紫貂生境的恢复, 本研究强调森林采伐经营的空间格局与动物生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旨在促进决策部门将生物保护作为采伐经营政策制定的重要决策因子。